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由片中人物充当叙述者的当代纪录片以参加中国(2)

来源:北极光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08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
【关键词】

【摘要】片长同样是52分钟的纪录片《我在北京的生日》的叙述者,是一位来自美国纽约的男士好伊。1996年,34岁的他来到北京一家幼儿园单口相声班学习相声,和

片长同样是52分钟的纪录片《我在北京的生日》的叙述者,是一位来自美国纽约的男士好伊。1996年,34岁的他来到北京一家幼儿园单口相声班学习相声,和班里的孩子和老师成了好朋友。2008年,好伊作为奥运工作者再次来到北京。他找到当年的同学和老师,那些孩子们都长成了大人,从他们身上,他看到了中国12年来的巨变。

《变脸》和《我在北京的生日》这两部纪录片的叙述者,显然是中国变化的见证者,同时他们又是纪录片的制作人。正是这双重身份,使观众从一个见证者的角度,看到的中国的变化,以及在这变化过程中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和感受。

叙述者是探索者

对叙述者是探索者的纪录片,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称之为个人追述式纪录片。在这种纪录片中,叙述者不再是格里尔逊式纪录片中那个无所不知、能发出“上帝的声音”的解说员,也不同于直接电影中那个沉默不知可否的叙述者。这种纪录片的叙述者是一个探索者,它带领观众去探索未知的事物,并对所观察到的现实世界发表自己的见解,只是它的见解并不剥夺观众思考的权利,而是对现实世界多种解释中的一家之言。这种纪录片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界,如今已经成为颇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。美国CBS《60分钟》、NBC的《20/20》、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调查》等栏目播出的都是这样的纪录片。参加本次纪录片大会的《开怀大笑》(加拿大)、《北极大冒险》(美国)等,也是这样的纪录片。

《北极大冒险》的叙述者是野生动物探险家奈杰尔·马尔文,影片拍摄他在加拿大北部的北极熊领地的探险过程。他在北极现场向观众讲述了北极的奥秘和神奇,他到北极熊、北极狐、北美驯鹿、海豹等动物的生活场地,给观众们讲述北极动物的生活习性。影片通过镜头和探险家奈杰尔·马尔文的叙述,让看完本片的观众领略了北极独特的魅力。

这种由探索者充当叙述者的纪录片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。但实际上,远征和探险纪录片在电影诞生初期就出现了。在电影诞生的第二年,电影创始人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师就游历了许多国家,将他的所见所闻纪录在胶片上,形成了旅游探险片的雏形。从1896年到1920年间,远征和探险纪录片在当时的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当时一些摄影家或导演经常跟随一些大探险家去远征、探险、拍电影,这样拍出来的纪录片有《司各特船长历险记》(英国,1911年)、《“斯纳克”好南海旅行记》(美国,1912年)、《从克什米尔攀登喜马拉雅山》(意大利,1913年)、《海底九万里》(美国,1914年)、《穿越黑非洲大陆》(美国,1915年),等等①,只是那时拍的电影是无声电影,创作者们没有条件让探索者们开口,叙述他们的探险经历,更谈不上让他们出境主持,面对面向观众叙述了。上个世纪80年代,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,美国电视推出大量的明星记者、明星主持人,许多探险家们也被电视台聘请,带领导演、摄像仪器探险,拍摄纪录片,并在片中出镜向观众叙述自己的探险经历。制片商还聘请更多的专家、学者拍摄纪录片,充当主持人,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。于是,探索者充当叙述者的纪录片蓬勃发展起来,至今长盛不衰。

注释:

①任远 彭国利:《世界纪录片史略》,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,1999年版,第19页

(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会员、广东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主任委员)

长期以来,纪录片的叙述者就是纪录片的作者,由作者来告诉观众他的所见所闻。但是,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“军用喇叭”式纪录片、苏联和中国“形象的政论”式纪录片、概述片的解说词天马行空大而无当,画面支离破碎、毫不相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,让许多观众望而生厌。由创作者充当叙述者的纪录片,走入了由“意识”充当叙述者的死胡同。如何才能回归纪录片的本质,找回纪录片的核心价值?中外纪录片创作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。“眼见为实”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。纪录片区别于报告文学和广播实况剪辑,在于它纪录了时空,有画面为证。基于这样的媒介特质和价值观念,还必须在叙事策略上与之相适应。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,中外纪录片创作者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——用片中的人物充当叙述者进行叙事,让叙述者以“我在场”的优势,赢取观众的信任和青睐。这一叙事方法的突破,把世界纪录片创作推向了又一高峰。自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用片中人物充当叙述者的纪录片诞生以来,越来越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,蔚为大观。在2009中国(广州)纪录片大会上,笔者看到了一批用片中人物充当叙述者的中外纪录片。大会共收到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510部,其中中国的纪录片163部,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片399部。笔者随机抽看了35部,用片中人物充当叙述者的纪录片有9部,包括《地球宣言者》(新西兰)、《边境以外》(比利时)、《声光转逝》(中国香港)、《我在北京的生日》(美国)、《举杠铃》(英国)、《开怀大笑》(加拿大)、《北极大冒险》(美国)等。以叙述者的特性为标准划分,这些纪录片可以分成叙述者是当事人、叙述者是见证人、叙述者是探索者三类。叙述者是当事人这样的纪录片有《地球宣言者》(新西兰)、《边境以外》(比利时)、《十七岁的桥》(中国)、《举杠铃》(英国)等。新西兰纪录片《地球宣言者》是一部讲人和大自然情感的纪录片。作者在新西兰全国选取了10个有不同特点的自然景区,在每个景区选择一个人物充当叙述者,讲述他们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故事。这些叙述者分别是诊所医生、草药师兼野生植物保护主义者、环境学家兼摄影师、植物学家兼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、森林园艺师兼鸟语者、植树者、植物学家兼养鸟人、泥土保养师兼有机园艺师、厨师兼毛利人菜谱收集者、种子保护者兼园艺师,以及当地的妇女。在他们的叙述和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的画面中,观众分享了他们和自然和谐共处所产生的愉悦和人生经验。例如,第二位叙述者、环境学家兼摄影师克里格·波顿先生告诉观众:“在森林里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。森林有自己的步伐、自己的脚步,那里到处都是生命。”从他的叙述中,观众知道了也理解了他为什么会花20年的时间,联合许多人去与开发森林的行为做斗争,最终获得胜利,将那个地区变成了国家公园。让当事人充当叙述者是一举多得的绝妙做法:第一,能极大地保证叙述的真实感。试问,还有谁比当事人的讲述更能使人相信吗?第二,能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所思所想。人物的心理活动只有他自己知道,旁人的叙述,只是推测而已。他自己讲出来,因为真实、可信而感人,也可以极大满足受众的窥私欲。第三,让当事人充当叙述者,本身就是刻画当事人的重要手段。他叙述的真与假、快与慢、生动有趣还是沉闷无聊、是乐观还是悲观,让受众一目了然。纪录片主角在向观众讲述他的亲身经历时,横亘在荧屏和观众面前这“第四道墙”就自然拆除了。叙述者是见证人亚美传媒出品的纪录片《声光转逝》,介绍了中国影戏院在美国的兴起和消亡。影片采访了18位从小生活在旧金山的中年华人和电影导演吴宇森、摄影师杜可风,让这20位被采访者充当叙述者,讲述他们所经历的、所看到的、所了解的美籍华人对中国戏剧和中国电影的喜爱。他们分别是电影爱好者、舞蹈演员、退休教师、历史学家、社区领袖、基金创办人、中美文化研究专家、商人、粤剧演员、出版人和电影人。他们的讲述,加上陈旧的当年戏剧电影海报、粤语残片和武打电影镜头,复活了中国电影和粤剧在旧金山的辉煌和繁华,也复活了他们的父母等老一辈华人华侨身在异乡的峥嵘岁月。《变脸——致安东尼奥尼的一封信》(中国)和《我在北京的生日》(美国)分别是两位中国和美国制片人拍摄的纪录片,他们都以第一人称,用自己的所见所闻,告诉观众改革开放后一个变化了的中国。1972年4月13日至6月16日,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应周恩来邀请专程来华拍摄了长度为4小时的纪录片《中国》。2009年,一个中国青年看到了这部影片,很想知道安氏当年拍摄的那些地方37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,于是他们沿着安氏的足迹,先后到天安门、长城、十三陵、北京国棉三厂、故宫、王府井、河南林县红旗渠以及苏州、南京、上海,拍摄了这部52分钟的纪录片《变脸》。叙述者以第一人称,用给安东尼奥尼写信的方式,告诉安东尼奥尼(也是告诉观众),他们所看到的这些地方所发生的“变”和“不变”。片长同样是52分钟的纪录片《我在北京的生日》的叙述者,是一位来自美国纽约的男士好伊。1996年,34岁的他来到北京一家幼儿园单口相声班学习相声,和班里的孩子和老师成了好朋友。2008年,好伊作为奥运工作者再次来到北京。他找到当年的同学和老师,那些孩子们都长成了大人,从他们身上,他看到了中国12年来的巨变。《变脸》和《我在北京的生日》这两部纪录片的叙述者,显然是中国变化的见证者,同时他们又是纪录片的制作人。正是这双重身份,使观众从一个见证者的角度,看到的中国的变化,以及在这变化过程中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和感受。叙述者是探索者对叙述者是探索者的纪录片,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称之为个人追述式纪录片。在这种纪录片中,叙述者不再是格里尔逊式纪录片中那个无所不知、能发出“上帝的声音”的解说员,也不同于直接电影中那个沉默不知可否的叙述者。这种纪录片的叙述者是一个探索者,它带领观众去探索未知的事物,并对所观察到的现实世界发表自己的见解,只是它的见解并不剥夺观众思考的权利,而是对现实世界多种解释中的一家之言。这种纪录片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界,如今已经成为颇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。美国CBS《60分钟》、NBC的《20/20》、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调查》等栏目播出的都是这样的纪录片。参加本次纪录片大会的《开怀大笑》(加拿大)、《北极大冒险》(美国)等,也是这样的纪录片。《北极大冒险》的叙述者是野生动物探险家奈杰尔·马尔文,影片拍摄他在加拿大北部的北极熊领地的探险过程。他在北极现场向观众讲述了北极的奥秘和神奇,他到北极熊、北极狐、北美驯鹿、海豹等动物的生活场地,给观众们讲述北极动物的生活习性。影片通过镜头和探险家奈杰尔·马尔文的叙述,让看完本片的观众领略了北极独特的魅力。这种由探索者充当叙述者的纪录片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。但实际上,远征和探险纪录片在电影诞生初期就出现了。在电影诞生的第二年,电影创始人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师就游历了许多国家,将他的所见所闻纪录在胶片上,形成了旅游探险片的雏形。从1896年到1920年间,远征和探险纪录片在当时的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。当时一些摄影家或导演经常跟随一些大探险家去远征、探险、拍电影,这样拍出来的纪录片有《司各特船长历险记》(英国,1911年)、《“斯纳克”好南海旅行记》(美国,1912年)、《从克什米尔攀登喜马拉雅山》(意大利,1913年)、《海底九万里》(美国,1914年)、《穿越黑非洲大陆》(美国,1915年),等等①,只是那时拍的电影是无声电影,创作者们没有条件让探索者们开口,叙述他们的探险经历,更谈不上让他们出境主持,面对面向观众叙述了。上个世纪80年代,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,美国电视推出大量的明星记者、明星主持人,许多探险家们也被电视台聘请,带领导演、摄像仪器探险,拍摄纪录片,并在片中出镜向观众叙述自己的探险经历。制片商还聘请更多的专家、学者拍摄纪录片,充当主持人,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。于是,探索者充当叙述者的纪录片蓬勃发展起来,至今长盛不衰。注释:①任远 彭国利:《世界纪录片史略》,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,1999年版,第19页

文章来源:《北极光》 网址: http://www.bjgzzs.cn/qikandaodu/2021/0508/735.html

上一篇:大兴安岭版画
下一篇:洛佩兹的北极梦极地风貌与土地感知

北极光投稿 | 北极光编辑部| 北极光版面费 | 北极光论文发表 | 北极光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北极光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